供给侧改革全球化分析

    2018-03-21 16:14:02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文 | 鸿风

    责任编辑 | 小蒹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全面铺开 


    自从2015年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国供给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在一路艰难中带动着中国经济的逆势上扬,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进力量,带动了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迈入正轨。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内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纬度:


    而从近两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具体内容上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一)劳动力配置促进化: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二)土地和资本配置高效化: 推进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致力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改革并淘汰落后产能,其中国企起到了优秀的带头作用。

     

    (三)创新环境和机制最优化: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提供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平台。其次,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四)提高政府自身的专业化: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撤销并简化了企业机构的办理手续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和机构手续的整合不断为企业营生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通过国企改革,借助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落实,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红利已经开始了释放和转化。而在这一系列的政策布局中,引领区域经济布局的改变和海外的联动正不断加强,中国供给侧改革全球化结合了过往某些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并为许多海外有需求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各国供给侧改革情况与需求 


    开展供给侧改革的稳步落地,主要有三点:完善创新创业体系;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协同。“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供给侧改革热潮曾经引领并且席卷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学界。如今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吸收总结了各国经验教训的情况下以蕴含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并给予了许多急需经济改革的国家完全不同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法国


    法国对供给侧改革的情有独钟是在诸国中出了名的,无论是八十年代西方各国供给侧改革最流行时果断出手的大规模私有化重组浪潮,抑或是近十年前萨科齐的经济政策。法国始终有着很强烈的供给侧改革愿景。但是在政策的实施落地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巨大的政企矛盾,始终是法国经济计划中绕不过的绊脚石。

     

    在2008年欧债危机期间,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准备着手改革僵硬的福利制度,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以增加法国的国际竞争力,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当时的法国正准备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供给侧管理改革”。然而因法国国内过强的工会势力反对,促使改革的过程一直备受攻击和争议。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和对国家经济的调控陷入了困境。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俞炜华评论道:“我特别敬佩萨科齐,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他做了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必将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事实如此,随着2012年大选的失败,萨科齐和他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轰然倒地。僵硬的劳动力市场刚性,使企业裁员转型的过程太过困难,因此企业也更不愿意招募新人。这一恶性循环使得原本在科创力度、综合国力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法国始终无法摆脱极高的失业率。而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更是不断在侵蚀着法国国家的肌体。

     

    而在过去5年中,持左翼立场的奥朗德在面对困境时的任何政策让步和修整都必然遭受工会和企业双方的责难。自2012年以来,法国GDP增速曾连续三年低于或接近0.2%。在近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法国的GDP增速仍然有限。

     

    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法国在新总统上任后祭出了杀手锏——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的供给侧改革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减税的新政,以期待能提振经济。从这一系列的政策动向可知,法国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已在悄然酝酿之中。


    新经济体国家: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前G8成员国,现金砖国家之一,始终是世界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版图之一。但是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随着能源问题陷入困境。

     

    自2009年中、俄、印、巴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首次举行正式会晤以来,金砖国家峰会已经举行八次。作为最具潜力的多边经济合作形式,峰会加强了金砖各国金融和经贸联系,为构建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空前的机会。借助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东风,俄罗斯开始了改良产业格局,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工作。自2016年工信部宣布“中国将把产业转移至俄罗斯,以解决产能过剩。”开始,中国资本通过“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计划,将过剩的产能开始转移至俄罗斯远东地区。

     

    除此之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俄罗斯黄皮书:俄罗斯发展报告(2017)》可以得知,俄罗斯的经济产业中能源领域依旧是无可替代的支柱,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依然超过38%。但是,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成效初显,虽然其对俄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还需观察,由于缺乏可靠的调研报告和详实的统计数据,很难对俄罗斯政府的进口替代政策及其实施结果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但可以预见的是,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给其国内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数学机制。

     

    除此之外,俄罗斯和沙特在能源领域的联手,在过去几年的原油期货寒冬过后,已经开始显现威力。俄罗斯从供需两端入手,学习了中国的经验并借助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机会。优化其国内产业结构,展现了不同以往的经济智慧。


    发展中国家:柬埔寨,巴基斯坦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参与国,柬埔寨是中国的传统伙伴,经济交流也非常频繁。在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东风下,柬埔寨成功利用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吸收来自中国的绿色产能,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动力。

     

    2017年11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产业园已经发展为中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投资项目之一。中国坚定不移的推进供给侧改革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更是通过“一带一路”项目的合作输出,给海外各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

     

    其二,在发展中国家中,巴基斯坦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项目的布局中,巴基斯坦一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推进“珠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一批合作项目,带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网络通信、海洋工程项目的装备输出是中国在巴基斯坦近期最重要的经济合作目标。借助这一项目,中国将处于东部的大批产能不断地往西部地区转移,在加快本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起到了去产能,去杠杆的目标。在这一计划中不仅巴基斯坦的经济得到了腾飞式增长,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结语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供给侧改革,是一次对全人类有深远影响和借鉴意义的伟大创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轰轰烈烈的铺开已达两年,供给侧改革在一路艰难中带动着中国逆势上扬,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和变量不断冲突的日子里,向整个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人的独特智慧。

     

    2017年12月,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各具特色的政策红利将成为18年经济投资的重点。”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球化,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而在这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全球性的大布局,大改革不断展开,供给侧改革将远远的不会局限于一国一区。受中国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迈入这一改革大潮。

     

    对于老牌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总结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多次改革经验,这次改革对于有供给侧改革需求的国家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新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双赢”的经济合作模式,使得中国数十年积累的优秀管理经验、技术经验,以及本国庞大的经济驱动力和向心力对其产生了极其优秀的推动作用。各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国家,极有可能会在来年进一步推进利用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各种政策性红利的体现,未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的趋势将会继续保持。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