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雅炯
来源 | 领遇APP
【作者简介】王雅炯,国药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资金部副总经理,经济学博士,10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投融资经验,组织发行保交所证券化1期,交易所证券化3期,所发行证券化产品获得保险资管协会、证券时报、新财富多个奖项,个人获得财视中国“2018年资产证券化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融资租赁公司无论是以自持资产还是PreABS资产开展证券化业务,都会一定程度上占用再融资资源,进而影响流动性“命脉”。如何提高发行效率、控制执行过程是发行人应关注的重点。
上述时间在发行人进行承销商招标中也会比较关注,但实际执行差异却非常大。以下就笔者组织执行的几期证券化,谈一下看法。
一、发行时间表
发行时间表是用于制定、跟踪证券化发行,明确参与各机构职能、工作时间点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明确时间表框架和重点节点,主要有前期准备和申报资料制作、履行内部程序、交易所审核、取函并发行四个主要节点,整体可以定义为“30+10+25+20”个工作日标准时间,共计17周,实际执行可快可慢。
1.前期准备(30个工作日):前期准备的时间表包括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从时间顺序来看,主要为确定入池资产及预评级底稿、签署中介机构协议并付费、承销商完成立项、各机构完成申报初稿。
上述程序中,评级机构的周期一般较长且固定,多是资料完备后20个工作日完成终稿。在制定时间表时,通常以该时间周期为基础,往前推5个工作日作为发行人提交完备底稿清单,再往前推5个工作日作为正式启动时间,整体合计至少3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期间,同步制定发行人、律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所(若有)等工作周期。除发行人外,其余中介机构多要签署合同后才能进场,且在支付前期费用后方可正式出具文本。因此,若是无固定合作机构的发行人,建议确定中介机构后,尽快签署相关协议,以便进场开展具体工作。
2.内部程序(10个工作日):在工作计划中,还须预留5-10个工作日的内部程序履行时间,主要为承销商内核,律所、评级等机构内部审核,以及各方用印盖章程序(若各机构印章不在同一地点,还需预留至少3个工作日盖章时间)。
承销商内核环节须关注团队在内部的沟通、审批流程,若券商组织架构是独立资管子公司作为管理人,而发行团队则在债券总部,则有可能增加沟通成本、延长审批流程。独立资管子公司作为管理人的模式,有利于证券化的专业化管理,但在发行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致、审核流程偏长、沟通效率偏低的问题。对于专业能力较强的发行团队,部分采用和外部计划管理人合作的方式推进项目,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相比内部合作往往更有效率。
评级公司内核过程比较标准化,但也会经常反馈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在证券化产品结构认定中。因债券分层、回售权、差额补足形式等方面的细微差异和法律条款表述,均有可能出现审核反复。即便是相同债券结构,在银行间评级机构和交易所评级机构之间也可能认定差异,这在目前市场中难以避免。
所以,发行人在评级机构内核阶段,要保持和各中介机构紧密联系,避免起初认定结果和最终通过内核结果出现实质性差异。
3.交易所审核(25个工作日)+销售发行(20个工作日):材料汇总报送交易所后,交易所一般T+1日受理,受理后10个工作日第一轮反馈,之后就是正常回复等环节。对于在同一交易所发行多期的发行人产品,若基础资产类型未有实质性变化,很可能通过线下沟通交流,不做正式反馈后即可上会。交易所整体流程大约20个工作日,加上5个工作日的出具无异议函流程,整体合计25个工作日。若是符合“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绿色债券”特征的证券化产品,交易所可以采用“绿色通道”受理审核,但在交易所正式审核环节之前,对于上述特征的“认定”需要占用一定时间。
这个环节发行人除了配合管理人做好交易所沟通和反馈回复工作外,更重要的是组织承销商开展前期承销沟通工作,制作并更新推介材料、制定销售计划表。发行人应重点梳理两类投资人:主要授信银行、以往发行债券投资人(含已投资、已批复但未投资、未批复)。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共同制定潜在销售机构及销售进度表,包括机构类型、机构名称、意向份额类型、以往投资情况、联系机构和最新进展。其中,5-10个工作日进行摸底销售,重点建立上述两类投资人对接渠道并初步评估销售可行性。
上述工作计划外,针对异地城商行、农商行、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类等决策流程较为迅速的机构制定销售台账和对接计划,每周进行更新。通过20个工日左右的销售摸底后,重新梳理销售计划表,将不同档期的证券化产品意向投资人,根据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根据交易所反馈情况更新募集说明书等销售材料。
在获得交易所无异议函后,商业银行等投资机构开始启动正式审批工作,此时可根据前期沟通或批复的各档期销售量,预计发行日期,并倒推发行销售节点,制定更为详细的销售发行计划表。
所以在启动证券化发行前,发行人对自身基础资产特点是否符合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发行证券化,市场投资人对此类产品的偏好都需要有一定独立判断,贸然听信一家之言最终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进入“进退两难”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领遇对文章内容不具任何立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
*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领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