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shù)读时间 | 4万亿市场:威武雄壮的“吃货”

    2018-05-23 16:46:02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餐饮业 经济


    文 | 小蒹

    责任编辑 | 小蒹

    前些天,各大财经媒体的微博、微信都发布了同一则消息:餐饮业霸主火锅吃出近6000亿市场规模。乍一看,这个数字想来要令不少人要大吃一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火锅”只是我国众多美食的一个品类。在中国,“吃”早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和享受,绝非“充饥”那么简单,加上我国的烹饪手法多样,八大菜系、各色地方小吃不仅令国人垂涎,也每每令外国游客食指大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国外美食纷纷涌入,既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色不少,也助推了餐饮业的发展。 


    (注:1. 数据来自网络;2. 2010年起,国家统计局的餐饮业统计口径有调整)


    2007年至2017年,我国的餐饮业收入从1万多亿一路增长至近4万亿。4万亿是什么概念呢?据悉,我国餐饮业2016年的收入比瑞典该年度的GDP还要多,2017年的收入则大致相当于沙特2016年的GDP。中烹协预测,全国餐饮业收入在2018年可能达到4.3万亿。在笔者看来,“生活水平提高”对这一数字的快速增长出力不少:由于经济发展和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食”花费金钱、时间和心思。此外,“外卖”的兴起也点燃了更多人对美食的热情,有关报告显示,2016年,外卖行业的总交易额占餐饮业大盘的4%,到2018年,占比可能达到10%。
         

    从增长率来看,以2012年为分水岭:2007~2012年的增长率基本在15%以上,多数接近20%;2013~2018年的增长率在10%左右,预计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餐饮业收入的增长率将保持不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10%的增速相比2012年之前明显下滑,但仍属于较高增速(2017年全国GDP增长6.9%)。
        

    目前,我国餐饮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餐厅较多、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不足30%)、相关标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可以预见,待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加上人口红利、行业转向品质/品牌竞争、外卖及互联网餐饮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餐饮业收入将继续爆出“吃掉XX国GDP”的震撼数字。
         

    具体的品类,首先要说的自然是No.1:火锅。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2012年至2016年,火锅原材料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大致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2014年甚至达到15.6%。


    (注:数据来自网络,其中2017年为初步预计)


    原材料尚且如此,火锅业的营业收入之大就不难想象了。数据显示,2016年火锅为整个餐饮业贡献了22%的营业额,2017年火锅业营业额的初步预计虽略有下滑,但仍占据餐饮业大盘的20.9%,超过两成。


    火锅能在餐饮界独占鳌头,自然是有着其他品类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火锅容易实现生产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这一点从遍地开花的火锅店就能看出;其次,火锅品种繁多,一餐完全可以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鸳鸯锅和三拼锅、自配调料。若是口味清淡的食客突然想挑战麻辣味,或是有人想尝试同一食材的不同口味,只要换个锅底涮菜即可,更重要的是人均价格不算高。在其他品类的餐馆,想同时满足一桌人的需求(口味和心血来潮)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会更心疼钱包)。

        

    火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接下来要说的是一种更具季节特性、如今正值其旺季的美食:小龙虾。

        

    2013年后,小龙虾才真正在我国流行开来,攻占了全国各地的夜宵摊。人们餐桌上的小龙虾其实是舶来品,不过无论它被引进中国的目的为何,如今都只剩下“食用”。相比在德国泛滥成灾、横行霸道的“盛况”,小龙虾在我国就没那么幸运了,已然沦落到靠养殖才能存活的窘境。




    据了解,我国餐饮市场99%以上的小龙虾都是本土生产。从表格中可以看到,2014~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的95%都是养殖虾,且养殖产量增速可观,2016年超过17%。目前,我国生产的小龙虾仅有少量用于出口,绝大多数都是内销,这一比例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广大吃货而言,这绝对是好消息。

     

    因此,作为吃货一枚,笔者实在难以想象3万吨小龙虾就能占据欧洲市场90%的份额,也难以理解国外的小龙虾居然会泛滥:这么好吃的小龙虾啊……在我国市场,3万吨估计只能满足一周的消费量。(看到国外的烹饪手法后就理解了,还是我国厨师有创意)

     

    此外,笔者认为,从烹饪方式和口味来看,火锅和小龙虾盛行是很有道理的:调查显示,“麻辣”在菜品味道的欢迎程度中始终在12名,而火锅有麻/香辣锅底,小龙虾都做成麻辣和十三香。

     

    整体而言,国人更倾向中餐。从全国范围看,川湘菜最受食客、特别是大众市场的青睐:2015年全国TOP10菜品中,酸菜鱼、回锅肉等川湘菜占半数;2016年,人均消费100元以下的中餐厅中,川菜是占比最高的菜系;2017年的百度地图统计显示,川菜和湘菜分别是热卖菜系的第一名和第四名,在美团点评,湘菜排名第二。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一来麻辣口味的菜品更下饭,二来麻/香辣容易把餐桌气氛推向高潮(尤其是朋友聚餐时)

     

    至于川湘菜之外的菜系,2016年的数据显示,浙菜、粤菜在人均消费100元以上的餐厅中占比较高。在笔者看来,浙菜、粤菜口味清淡,制作更为精细考究,也更多地保留了食材原味和新鲜口感,颇具天然气韵,与川湘菜相比,一淡雅一浓烈,各有千秋。不过,选材和制作过程的繁琐也导致浙、粤菜价格偏高,更受高档餐厅青睐,而不易在大众市场流行。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菜系和异国美食愈加深入国人的生活,不时有几样菜品表现抢眼。例如,201415年因为韩剧的宣传,“吃炸鸡喝啤酒”风靡一时,直到今天各类韩式炸鸡店依然火爆;2016年日料堪称年度黑马,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其营业额超过粤菜、江浙菜、湘菜等,在餐饮众多品类中位列第八。在这方面,笔者觉得各地的食客感触会更深。以自身为例,2016年下半年上海突然流行起云南菜,笔者知道的几家餐厅经常爆满,很多时候,点外卖甚至能比堂食更快尝到菜品(当然,下手晚也是点不到的)。


    如今,2018年已过去近半,广大吃货们想来已经大大犒劳了自己的胃。笔者刚刚提到,每年都有几种菜品刷新大众的认知,那么,今年谁又会异军突起呢?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