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民工”眼中的资产证券化

    2018-12-04 00:00:00    来源:领遇APP
    关键字:资产证券化


    文 | 老实人   

    来源 | 领遇APP  


    【作者简介】老实人,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CFA,金融机构就职,资产证券化民工。年纪不小,成绩不大,眼界不低,主意不高,假话不说、真话不多,喜发牢骚,切勿认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这一行当的金融民工们,在介绍从事的工作时总不免要比别的工种多说几句,主要是常常要在一脸不耐烦的甲方爸爸面前呓语一些诸如银行间、交易所、银登中心、专项计划财产权信托特定化顶层底层债权物权未来应收款之类,听起来毫无逻辑关系的东西,就宛如还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一本正经的探讨“茴”字的四种写法。

    笔者就常常十分尴尬的看着对面的听众从饶有兴味到哈欠连天,最后还不免要礼节性的表达一下“这个产品真是太专业了,改天再深入交流学习”。



    尴尬之余不免思考,存量几万亿的市场,已经不能算小众业务了,问题可能也并不出在多市场分割上,搞IPO的不会太在意是沪市还是深市,搞固收的也不会太纠结是交易所债还是银行间债,根源可能还是在资产证券化这个筐里,装进了太多东西。

    一则,瓜果梨桃一大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划分尺度何其之多,基础资产形态、发起机构性质、发起机构的主营业务、发行场所、交易载体似乎都拿来作为产品类型的划分标准。再不满足,可以查阅一下各种“首单”还能找到有关区域协同、扶贫、绿色等等炙手可热的词汇。如果说凭借外在特征来区分产品有失之子羽之虞,那探求金融产品本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情况也天差地别。

    假如不考虑交易结构本身产生的一些风险和产品存续期的操作风险,仅就产品本身的信用来源,完全来自于基础资产信用水平的产品有之;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和信用水平和主体信用水平兼具的有之;仅靠主体,基础资产就是皇帝的新衣的有之;产品存续期前半段靠基础资产,后半段靠主体的也有之。

    环肥燕瘦各擅其妙倒也还罢了,天冠地屦云泥霄壤一般,也确实很难不让人糊涂。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这个市场繁荣程度最应该感谢的是投资人的风控评审团队,无论是兢兢业业的对各类资产的实质性风险摸索评价逻辑、还是一视同仁等量齐观的标准化审批,都饱含了对市场的宽容和热爱。



    二则,生熟大小缺标准。所谓缺标准倒也不是完全没标准,只是到底怎样的产品是好的,怎样的交易安排是合理的,在不同人的手里、在不同的客户那、在不同的场景下,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

    实事求是的说,在融资市场上,在产品设计的环节中,投资人的利益某种程度上与融资人或者说原始权益人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尤为明显,对基础资产管理的越严格、现金流约束越强,融资人就越不舒服,投资人的利益保护就越好,反之亦然。问题在于,干这个活儿的民工们,需要跪的人特别多,所以多半也只能是“节操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烂膝头”。出事儿挨罚那些个产品的操刀人也未必不知道此处是坑,只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

    人生的无奈在于迫不得已,但可怕的其实是有些权宜做法莫名被后来者奉之圭臬,也不知道埋下了多少颗雷来对赌经济规律。怕是只有中宵夜祷,自求多福这点儿事儿可以做了。靠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形成标准总是需要时间,当然也更需要从业者的自警自省。

    三则,远看要比近看美。站的远一点儿,高一点儿来看,市场不可谓不美,容量大、潜力大、符合政策导向,别的先不谈,去看看各家金融机构招实习生的情况,俨然前几年还不知所谓的结构融资部门已经有跟其他部门分庭抗礼的趋势了。近看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业内既有捭阖华尔街多年的精英,也有筚路蓝缕一手呵护培育本土市场的耆宿,但更多的,是三五年甚至一两年从业的同志们在一线打拼,随着市场热度越来越高,憋着一股劲儿要来做资产证券化的同志也越来越多。

    人一多,事儿就多,尤其是在不知道事儿该怎么做的时候,要么看甲方爸爸的脸色,要么指望监管妈妈无私的爱,跪完甲方和监管,其他事情都靠拍脑袋。业绩导向为主的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下,最终把实际的市场底线变成天花板的可能性可是大大的有。说句不接地气的话,阳光灿烂的市场上,除了年终奖大红包之外,还是需要生长出一些职业自豪感来的。



    我们得承认,市场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而且,如果不打算很快的搞出金融危机来,我们得做好准备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就像我们愉快的保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无比明智的决断一样。

    初级阶段就得承认还是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也绝没有进入“我们已经知道了开展这个业务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的阶段,从实践中抽象出规律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也不必急于去做那些利用规律推而广之的事情。

    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几万亿的市场规模摆在这儿,是不能说事还没成的,但是,礼乐兴否、刑罚中否、民无所措手足否?是个值得想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恐怕还是在必也正名乎这里。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领遇对文章内容不具任何立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

    *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领遇APP

    责任编辑:小蒹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