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担心?QFII利好没那么简单

    2019-12-18 18:56:20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QFII RQFII

    12月13日,外汇局发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为境外机构境内证券投资提供了更多便利。

    目前,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流指数公司已相继纳入我国股票和债券、并稳步提高纳入权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市场也需要引入更多外资。在这样的时点,《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无论对外资还是对于我国市场,都意味着极大的利好。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并不让人意外,今年9月10日,央行、外汇局就已宣布全面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及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仅仅时隔3个月,具体细则的《征求意见稿》便出炉,不仅相当迅速,更意味着细则的正式实行为期不远。“市场对于QFII的放松期待已久,”华夏基金(香港)ETF业务负责人Frederick Chu谈到:“沪深港通虽然能有效提供个股投资,但面对多资产时代,外资在中国进行资产配置势必需要能够直接投资境内的基金、ETF、债券、股指/期货等产品,因此QFII有必要尽快提高效率、厘清税务程序。”

    富国基金管理(香港)首席运营官许汉华强调,取消QFII额度限制后需要相关政策作为配套措施。“配套措施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QFII和RQFII额度的开放,让海外机构更方便地投资中国市场。《征求意见稿》中都是一系列简化手续、增加灵活性的措施,改善了过去对海外投资者造成的诸多不便,其中‘大幅简化资金汇出手续、登记材料’对需要高效资金调整的海外投资机构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QFII/RQFII资金合并管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托管人数量限制放宽’也是对过去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境内股票在资金管理和托管人约束的放宽。同时,《征求意见稿》也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政策。”

    “细则的出台和将来实行对整个国内市场大有助益。”南方东英大中华区机构业务负责人俞逸欣表示:“《征求意见稿》出台是配合当前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市场的发展需要,因为中国金融市场正强调对外开放,之前的允许外资持股、取消额度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以及现在的细则,都是在欢迎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新进入的QFII/RQFII机构对于市场不仅是新玩家、新活力,更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的机构化和外资持股比例的上升,让市场变得更透明、更易于评估。”

    不过,3个月对于从业者并不算短,他们9月份以来就盼着《征求意见稿》出台。“9月外汇局宣布取消QFII/RQFII额度限制,但细则并未出炉,所以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托管行等相关主体仍是按照之前QFII/RQFII额度限制时的规定开展业务。”融通国际产品及策划部主管刘奕星指出:“此次《征求意见稿》出炉关于取消额度的内容之外,还涵盖了不分币种合并QFII/RQFII、多个托管人管理安排、资金退出等多个方面,说明国家对于金融开放正在全面稳步推进中。”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尤其是今年,机构对QFII和RQFII资格的积极性高于以往,申请两项资格的机构合计达到34家,相比2017年和2018年均为24家,增长明显。

    刘奕星认为,一个优质、开放的市场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国家对QFII/RQFII资质的审批也有很高的标准,而符合标准的基本上都是有相当实力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资格的审批限定了只有专业机构投资者能够获得QFII/RQFII资格,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全球优秀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下一步必然会看到QFII、RQFII资格申请和批准稳步增加。”

    显然,明年申请QFII/RQFII资格的机构会有所增加,至于是爆发式增长还是渐进式增长,在许汉华看来还有待观察。“由于《征求意见稿》降低了审核的门槛、提高了投资者投资和资金汇出的便捷性,预计会有更多机构获得QFII/RQFII资格,也会吸引更多机构提出申请。一些机构会首先尝试,当便捷性得到验证,更多投资者会选择跟进申请。”

    待《征求意见稿》中的细则正式实行后,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市场的投资是否会短期内暴增呢?对这个问题,Frederick Chu表示,长期来看《征求意见稿》必然会带来逐渐递增的资金量,但不会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外资对境内的投资会考量经济状况、中美贸易等因素。”

    俞逸欣同样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允许外资控股等开放措施和MSCI纳入A股、中国国债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等举措,意味着国外的长钱未来会以逐步增量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但不会立刻大幅增加。外资投资中国的渠道有很多,QFII、RQFII主要的优势在于投资范围更广,比如能投资股指期货等很多港股通无法投资的标的,形成互补,但港股通、债券通等渠道也同样透明、方便。”

    “外资对境内证券投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奕星举例:“如我们的股东方—日本日兴资管从2005年起发行中国概念股票基金,十几年来是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反应稳步推进,至今与融通合作了4只中国概念股票基金,总规模10亿美金。”他还告诉财视中国,现阶段除了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提供股票投资途径,债券通、CIBM提供了债券投资途径,通过QFLP也可以投资境内非标证券市场。

    “此次《征求意见稿》更多是从监管层面优化现有投资范围最广的QFII/RQFII渠道,因此QFII/RQFII进一步开放而导致资金短时间内大规模流入国内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国内经济企稳、中美贸易争端缓和与境内资产估值日趋合理,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不断提升,外资不断进入中国将是大势所趋。”他说道。

    另一方面,许汉华指出,QFII/RQFII在有额度限制的情况下,目前的额度使用尚未超过四成:“据统计,目前的QFII额度使用率为37.1%,RQFII总额度使用率为34.8%,沪深港通的额度、陆股通每日的额度也通常没有用完。在QFII/RQFII扩容乃至取消限制后,加上沪深港通等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基本满足了许多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需求,加上陆股通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作用,所以此次政策改动虽然能吸引更多机构采纳QFII/RQFII通道,但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征求意见稿》中的细则实行后,可以预见,QFII、RQFII们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中国市场,从而给A股带来利好,但“利好”并不代表全部。去年外汇局就取消了QFII本金锁定期和每个月汇出20%的限制,本次更进一步简化了境外投资者收益汇出的手续,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热钱流出,QFII资金的流出也会加大,有可能加剧境外市场利空消息对A股市场的冲击。

    对此,刘奕星认为“不必担心”:“陆股通等其他外资投资中国市场的渠道并无审计、完税等硬性要求,本次QFII/RQFII做出的优化只是在旧有管理办法上修改为与其他投资渠道资金进入退出类似的安排。我们不认为这会增加境外市场对A股的冲击,反而应理解为中国用更加坦诚开放的姿态欢迎海外投资者。”

    Frederick Chu同样没有过多担心。不过他强调,“加快股指期货对外开放、发展国内衍生品市场、鼓励机构法人参与国内A股都有助于市场平衡,而且能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冲击”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看,许汉华坦言,有必要采取措施:“首先是追踪审核机构投资者资质,对于恶意造成市场波动或涉嫌操纵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应出台相应规则监督和惩戒,其次是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制度,既明确违法红线,也让监管者执法有据可依。同时,应当有极端行情的规管措施,当市场不利、热钱出逃踩踏的时候,根据相关规定适当对外资出入境的资金进行审核,让资金有序进出。”

    他还提醒,有关对冲交易是否属实也要加强查核,确保没有投资者名义上对冲、实际却是单边投机头寸,避免对市场带来剧烈波动的交易策略。此外,“还要防范为取得控制权、恶意收购中国公司的行为,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独特核心资源的公司,应对此类交易进行规管,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


    给外资机构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征求意见稿》也对投资风险管理做出细化规定,指出合格投资者在境内开展的衍生品交易仅限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外汇风险对冲和股指期货交易。在Frederick Chu看来,股指期货的开放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有效对冲工具,“但如果仅仅允许以长仓部位分配对冲额度,那么意义不大,因为这样一来海外机构无法通过灵活方式对冲,例如一些以香港或美国的A股ETF做配置的养老金,他们在境内不会有‘长仓’,将不能以QFII做空股指期货对冲。”

    刘奕星认为,衍生品的管理细则更能体现监管部门强调衍生品作为对冲工具而非投机工具的态度,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投资境内衍生品工具也足够满足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投资组合风险管控的要求。“我们希望未来一方面继续拓展QFII/RQFII境内可投资标的范围至非标资产,另一方面也能稳健放开QDII等对海外投资的渠道和额度。”

    “当前的政策仍有进一步解绑的空间。首先是对衍生品交易限制的进一步放开,从欧美成熟市场来看,如果市场运行平稳,不会给出诸多交易限制,因此未来会设定更灵活的政策,有条件地放开衍生品单边投机头寸,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同时不断增加和丰富衍生品产品品种,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许汉华补充道:“其次,进一步开放融资融券业务。年初政策已放开外资通过QFII/RQFII通道进行融资融券业务来投资中国境内证券,但目前我国融资业务不断发展、融券业务发展不足,二者不平衡,而且融资融券标的限制较多,成本也较高,所以期待未来能增加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并降低融资融券成本。”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领遇/财视中国立场,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资建议,切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请三思而后行。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于财视中国


    责任编辑:小蒹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