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国务院金融委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之前在陆家嘴论坛中,监管部门领导还公布了资本市场开放的9方面举措。资本市场开放是金融中心建设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金融市场的开放,对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是开放之后,一定会带来创新理念、新业务、新流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所有这些开放以及资本境内外流动都会涉及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计价、支付结算、人民币在金融领域的交易、定价等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好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很明确,是要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将对金融监管水平提升将会带来明显推动作用,促使金融监管实现国际化。
笔者认为现在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提与国际接轨——好的规则要接轨,不利的规则则不一定接轨。
中国需要通过这样的创新,不断促使金融监管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与国际上已经发生过的许多案例一样,开放还是会带来一些问题以及消极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方面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个是信息不对称。过去来看,国际市场上对于中国经济存在有非理性预期,对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有很多误读、误判,在资本市场开放以后,毫无疑问会对市场运行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如何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这是监管需要认真考虑的。
第二,开放之后,更多资本大规模流入流出,必然会有一些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导致市场出现明显的波动。
第三,随着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将对境内市场产生比过去更大的冲击,这是我们需要长期加以关注和防范的。
因此,从国家战略来看,应该积极推进开放;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尤其是现在开始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恶化。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更加审慎,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本市场开放要与资本市场成长相匹配。中国经济是个大海,掀翻大海谈何容易。对于金融来说中国银行业在全球可以算得上大海。如果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由于长期以来直接融资发展水平是不如人意的,这样的资本市场开放,未来要和监管以及发展成果更好结合起来,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它的成长、规模、成熟度很好匹配起来。
二是资本市场开放要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一些关键的改革还在逐步推进过程中,未来应使资本市场开放和金融基础设施改革更好匹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汇率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无疑对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浮动汇率机制运行了很多年,目前汇率每天波动幅度依然没能超过5%。到目前为止,相当多的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银行间往来市场等等,但是对中国影响最大是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还是央行在颁布。
2017年央行提出利率并轨后,由于正处于去杠杆阶段,整个金融领域,尤其是货币政策是稳健基调下偏紧的,在这种情况下,将银行贷款基准利率首先取消掉,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一些压力。2018-2019年利率水平逐步下降,经历五次降准,流动性非常宽松,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基本上得以解决,但并不等于已不存在问题。目前这种状况下,要取消贷款基准利率,还需要考虑银行风险偏好。
目前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较低,基准利率取消后,由于市场竞争,可能会将市场实际利率水平抬高,这不是我们利率市场化改革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需稳步推进。
三是金融市场开放水平要与监管水平保持一致,这一点尤其重要。可以看到,国际上许多案例,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水平未与监管水平保持同步而产生的。所以金融监管水平,需要伴随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来稳步提高,促使两者之间保持基本平衡,达到协调一致。因此,需要继续完善监管,保持市场规范,以及维持风险把控处于良好状态。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如果解决得好,资本市场的开放得以审慎推进,并使得市场进一步规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会更好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