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应多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2017-12-07 11:46:17 来源:财视中国



    胡汝银

    首席经济学家

    原上海证券交易所


    嘉宾简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原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公司运作、产业组织、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宏观经济与现代国家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重大课题“供应链发展国家战略”主报告牵头人,曾任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专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上海金融创新奖评审专家、上海“千人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公司治理圆桌会议核心成员、上证公司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站长与专业导师、上海金融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多所中国知名大学特聘教授等。


    财视中国: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有哪些地方需要借鉴国外市场?


    胡汝银:2014年以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指数式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已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资产存量已经超过万亿。但无论是从法律体系、市场监管、还是从产品的操作等方面来看,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仍然是新兴的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可以借鉴国外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美国在监管方面按照1933年《证券法》,对资产证券化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在监管机构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市场进行统一监管以及决策,相对而言,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次,市场运作方面,比如投资的机构化、专业化、市场定价质量,以及运作效率比中国要好得多;另外,在产品标准化、资产管理人、以及中介机构等各个方面,中国与国外差距依然存在。


    财视中国您认为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胡汝银:首先,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战略和良好的制度配套,未来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定位。其次,法律方面,应该进一步修改证券法,让证券法能够涵盖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另外,国内监管机构主要是“一行三会”的模式,未来需要形成统一的监管政策,避免监管套利和政出多门。因为“一行三会”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但也有弊端,从长远来看,等到国家完成市场化改革后,应考虑实行统一的监管,这样既可以保证监管的一致,也可以提高监管效率,节约监管资源,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多头监管带来的问题。
        

    财视中国:《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推进资产证券化”降低企业杠杆,有人说,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从单纯的融资功能化身为“降杠杆”的方法之一,对此,您怎么看?ABS真能帮企业降杠杆吗?
        

    胡汝银:对于“降杠杆”这个问题,其实国外市场也在降杠杆,它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比如,像美国有政府背景的贷款机构,它将基础资产打包了以后,再通过资产证券化转让出去,它的杠杆就降下来了。但是如何降杠杆,这个就要考虑到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是否能够确保基础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如能保证基础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不是简单的风险转移、甩包袱,那么这样的降杠杆是良性的,否则,降杠杆就是恶性的。因此,企业降杠杆需要进行非常专业以及深度的分析。
       

    财视中国:金融“脱实向虚”,回归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您认为目前资产证券化行业应如何起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胡汝银: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应当借鉴美国和欧洲监管改革的经验,比如,欧洲现在强调建立高质量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美国亦是如此,对一些高风险的基础资产进行严格限制,通过市场自律,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自主选择、自主决策来减少对风险过高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处理。另外,需要借助资产证券化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领域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为僵尸企业、僵尸项目输血,让他们苟延残喘,只有这样,市场转型升级、资源配置优化才能够真正到位。反之,如果市场支持的是僵尸企业、僵尸项目,对于未来发展毫无意义,这种结构一方面会加剧实体经济的失衡,使一些不良的项目死而不僵;另外一方面也会加大市场的风险,削弱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小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