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ABS商业生态圈 高效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6-12-08 10:08:59 来源:财视中国



    陈剑

    资产证券化部总监 & 金融市场部总监(兼)

    万家共赢


    【嘉宾介绍:陈剑先生,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证券化部总监、金融市场部总监(兼)。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历任德邦证券机构业务部产品总监、董事副总经理。2013年加入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导或参与了发电收益权、小额贷款、租赁债权、信托受益权、委托贷款、信贷资产等多笔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评审或发行工作,实践经验丰富。



    财视中国:您如何看待未来消费金融ABS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陈剑:首先就空间而言,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以及经济发展大势来看,我们国家以前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这一端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都有所放缓。至于出口,以英国脱欧等事件为代表国际政治浪潮预示着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晰。所以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来讲,核心还是消费。当下的供给侧改革,其实也是适应消费趋势,即用供给引导/发现消费。消费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的价值和作用比以前强很多。所以相对应的消费金融ABS的空间和可行性非常大。参考一下国外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东南亚一些国家,最初都侧重于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就会成为其经济增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点。所以从宏观经济来讲,消费金融的空间十分广阔。

        

    不过国内跟发达国家市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内存在很多“草根”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来看,银行要发展消费金融实际上是乏力的。拿个人贷款来说,国内银行的个贷里绝大部分是房地产按揭贷款,去掉这部分贷款之后,个贷占比可能不大。当然现在也有不少银行开始积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但还不成气候。目前的消费金融其实都是互联网公司或者“草根公司”在参与和推动,但这些“草根公司”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是金融机构,不能通过吸存来解决资金问题。也很难通过负债来解决资金来源,因为这将面临着杠杆率的问题。比如说阿里巴巴的小贷公司如果没有发行ABS,而是通过负债的话,公司的负债率肯定就畸高了。你看阿里巴巴这样的超大型公司都如此,其余相对更加“草根”的消费金融公司更不用说了。他们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股本金,股本金的要求回报率很高,而且股本金的投资量不可能大到能够支持整个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所以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很关键的途径。

        

    总而言之,短期来看,消费金融量很大,但是主流金融机构在这个领域发展还很一般,正在冒头的还是“草根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就是资产证券化。正向来看,消费金融ABS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趋势,反向来看,ABS也会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方向而言,消费金融,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现在都面临着概念“泛化”的问题,大家人云亦云地认为消费金融很好,但实际上,我理解的消费金融必须要求一定的场景基础,必须真的是在消费。许多小贷公司也往消费金融的概念上靠,但实际上他们之中很多并不存在消费背景。事实上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消费场景,且贯穿于整个消费(包括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资金链的消费金融公司未来才会有发展空间。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会更加纯粹,会将那些借着消费金融名号的类高利贷公司逐步淘汰。



    财视中国:当下,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是一个逐步开放的业务领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资产证券化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互联网金融也在总体份额中占据一定比例。但互联网金融当下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人对此产生疑虑,互金资产证券化是否会重蹈2008年次贷危机的覆辙,引爆“中国式次贷危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剑:我认为引爆“中国式次贷危机”这个观点是夸大其词了。即使消费金融出现了刚刚所说的“泛化”问题的话,就算把高利贷等业务也包含在消费金融领域,这部分资产全部大规模违约的话也不会引发所谓的中国“次贷危机”。因为对中国的经济而言,即便是整个6000亿ABS资产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何况互金资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引发整个宏观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风险是有的,对一些投资机构而言,可能会出现投资亏损的情况。

        

    危机的出现需要一定的传导性。比如次贷危机跟房贷有关,体量大,并且采取了衍生工具一层层放大杠杆,从而具备足够的传导性。而国内的ABS市场上没有可以有效使用的衍生工具,甚至进行质押式回购的空间都有限,实际上就是杠杆很小。杠杆很小意味着不会有显著的传导性,风险也就只能存在于部分投资机构,破坏力有限,无法撬动宏观层面的危机,只能带来对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

        

    刚刚讲到概念泛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情况需要谨慎对待,一类是顶着消费金融的名号做高利贷的情况,这类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不至于导致危机;第二类,是一些小微型公司因为看到了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空间而进入市场,但他们经验不足,内控机制也有问题,在选择放贷对象时审核不严格,这时借款人有可能不是真的有消费需求,而只是在套现,套现后的资金可能会进入高风险投资领域。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即使这样,也不足以产生危机。



    财视中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非常庞大,但资产证券化市场却并未成熟,有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传统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待此类观点?

     

    陈剑:实际上商业地产在轻资产转变的发展上有几个途径,其中一个途径是地产基金,但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投资机构有限,且公开化程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及时,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随着类REITs以及CMBS等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了一个标准化的金融品种,对投资者而言,评估风险的难度小很多,信息透明度高,合同说明书等都很完整,这就解决了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面向更多的投资机构,更多的机构参与使资金成本下降,最终使得商业地产等服务机构更有力度,大家意识到这比地产基金更有优势。虽然ABS这个途径也有其本身的劣势,但总体上大家还都认可ABS是商业地产轻资产运营的一个方向。

        

    但这只是个过渡性的观点,不算是终结性的结论。国外商业地产在轻资产运营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和模式,有地产基金模式,也有类ABS模式和CMBS等,但更多的是REITs。但是国内市场上更多的是类REITs,真正的REITs是多数是公募,偏股权型,更像是商业地产的IPO,如果REITs成型的话,大家会感觉REITs才是商业地产未来的转型方向,但主要问题是现在还没有。所以退而求其次希望ABS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反过来从ABS的角度来看,商业地产是一个可靠的大类资产。特别是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核心地段的办公楼、商场等物业,当然也包括重点的工业地产、酒店等。我们现在说的推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腾笼换鸟”, 有降有补。传统低附加值工业企业或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商会受到显著冲击,但是具有“补短板”效应的新兴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这些都将提高城市商务活动的活性和动能,这些商务活动对办公、消费、酒店等商业地产的需求将会显著增长。以这些商业地产作为基础资产的ABS不仅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现金流,也为商业地产企业低杠杆、轻资本运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财视中国:试点推进到现行阶段,虽然中国市场上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仍以对公贷款为主,但有市场人士分析称,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零售类的贷款占比越来越高,将是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您怎么看待这类观点呢?

     

    陈剑:这个问题中的“资产证券化”只定义在银行信贷资产,因为现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个市场实际上是分开的,很难全面详细介绍。如果定义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个领域的话,今年包括去年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其中零售类贷款占比越来越高是重要特征之一,以前很多的是拿对公贷款做证券化,今年出现了车贷、房贷资产做ABS。最近银监会陆续批了许多消费金融公司,他们未来也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发行ABS产品。个人认为,未来个人消费金融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增长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但是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总体发展方向。如果我们去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业贷款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其实个人贷款占比是很有限的,主要还是对公金融。所以大方向来看,一定还是对公贷款占主体。不过个人消费金融将成为增长一极的观点是没错的,但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大方向。



    财视中国:银行投资的信托受益权、委托贷款等资产进行证券化的案例越来越多,一方面具有非标转标的效果,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缓释风险资本,您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和问题有什么看法?

     

    陈剑:自2012年以后,银行非标资产的发展趋势有点类似于抛物线的状态,之前发展速度很快,量也很大,现在量虽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发展速度受限了。银行业的MPA考核制度实施之后,信贷资产和非标资产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非标资产也要进行分类管理,纳入广义信贷规模控制,按照信贷资产的标准和流程进行风险管控。从这个趋势来看,从银行放款的角度来说,大家对非标资产的偏好性会逐步减弱。


    非标资产我们之所以称为非标准化债权,是因为它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没有后续的信息跟踪和披露,交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等,而非标资产需要通过证券化的方式使其管理更加规范化,因此我认为从监管的角度来讲,更应该敦促银行将非标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其次,现在央行对银行的MPA考核还是比较严密和规范,传统的野蛮生长模式对很多银行来说都难以为继。所以说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理非标资产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模式。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重资产运营,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金融结构畸形依赖银行的结果。但随着中国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银行的商业模式一直在发生变化,银行现在开始做轻资产运营,做交易型银行,我相信这才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重点发展模式和方向。所以,银行拿非标资产来资产证券化之后可以做到识别风险,发现价值,然后将发现的风险和价值让市场来考验,从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



    财视中国:随着资产证券化规模发展的迅猛,基础资产的不断丰富,泛资产证券化越来越常见,但有业内人士提出,这恰巧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在发展中需要警惕的一个潜在风险,您怎么看待这类观点?

     

    陈剑:首先,“泛资产”这个概念用的不是非常确切。国内ABS的基础资产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化,这个丰富化实际上是金融创新探索的一个过程。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论是在宏观经济,还是金融领域,这其实都是一个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探索具有自己特色道路的过程,所以从债权型资产到各种收益权资产的不断丰富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这说明大家在思考如何能把现有的资源最优化利用起来,将资源盘活。比如现在有了绿色金融,绿色ABS,这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向。但也不排除有个别产品出现了问题,但这是一个逐步探索、总结经验、吸收提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相信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都能陆续地解决。随着国内ABS市场的发展,虽然不乏磕磕绊绊,但大家都会从这些磕绊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基础资产种类过于“泛”的问题,而是相较于国际成熟市场,我们的基础资产依然相对同质化、单一化,很多金融机构都在一些狭窄的领域过渡竞争。在基础资产种类有限的情况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只能出现部分机构降低风控要求的情况,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当前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多挖掘可盘活的优质资产,发现蓝海,增强整个ABS商业生态圈的活力,从而更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责任编辑:小蒹